黄疸不可怕,拖延才危险!新手爸妈必看!
GO!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
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
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
新生儿黄疸可累及面部、颈部、巩膜以及四肢、手心、
足心等部位,对患儿的日常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防
暑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出生后,体内红细胞数量相对较多,且红细胞寿命较短,容易导致胆红素生成增多,引起新生儿黄疸。
肝脏胆红素代谢功能不成熟 新生儿肝脏中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较低,使胆红素不能有效地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并在体内积聚,从而引发黄疸。
胆汁排泄障碍 某些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胆汁黏稠综合征等,会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胆红素无法正常进入肠道,容易反流进入血液,从而引起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及症状
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常在出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且黄疸程度较重,可能会累及手心、足底等部位。消退时间较迟,足月儿可超过 2 周,早产儿则超过 4 周。可能伴有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哭闹不安、发热或体温不升、呕吐、腹胀、腹泻、体重不增等症状。若患儿因胆道梗阻引起病理性黄疸,其大便颜色可能会变浅,甚至呈白陶土样。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 常在出生后 2~3 天出现,主要因新生儿肝脏等处理胆红素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胆红素在体内短暂积聚引起。黄疸一般先从面部和颈部开始出现,然后逐渐蔓延至躯干和四肢,手心和足底一般无明显黄疸。足月儿在出生10~14 天可自行消退,早产儿可能会延迟至 3~4 周。生理性黄疸儿通常状况良好,吃奶、睡眠、体温、精神状态等均正常,并无其他不适症状。

预防
一 孕期预防
孕期预防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孕妇要按照医师的建议,按时进行产前检查,孕妇还要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 C 与维生素 E 的食物,有助于减少胎儿红细胞的氧化损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风险。
二 围产期预防
围产期预防 若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允许,自然分娩过程中,胎儿经过产道的挤压,能促进肺部和肠道内液体的排出,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预防新生儿黄疸。新生儿头皮血肿等产伤可能会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从而增加胆红素的生成,引发黄疸,因此在分娩过程中,孕妇要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引,避免产伤。
三 产后预防
产后预防 充足的奶量摄入可以促进新生儿肠道蠕动,使胆红素通过大便排出体外,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如果发现新生儿皮肤黄染出现过早、进展过快、黄染程度过重或者伴有精神萎靡、拒奶、呕吐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前往医院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黄疸问题。
适当进行太阳照射 在太阳照射时,新生儿的皮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紫外线促进胆红素的转化和排出,减少黄疸发生。家长可以将新生儿放在室内阳光充足的窗边,让阳光透过玻璃照射新生儿的皮肤,需注意每次阳光照射时间不宜过长,以 15 ~ 30 分钟为宜。在太阳照射时,家长要注意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外生殖器,避免阳光直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