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吻病” 来势汹汹,孩子被亲后高烧近 40℃,家长们千万别大意
“亲吻病”EB病毒
儿童反复高热伴颈部肿块
EB 病毒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疱疹病毒。90% 以上的成人血清 EB 病毒抗体为阳性,多为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1岁内婴儿。感染 EB 病毒者会成为终身病毒携带者,其咽部可不定时排泌 EB 病毒,是重要的传染源。
儿童 EB 病毒感染的特点
高感染率:全球约 90% 的成人曾感染过 EB 病毒,而感染多发生在儿童期(尤其 3-5 岁)。
无症状或轻症为主: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婴幼儿感染后常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发热、鼻塞、咽喉不适,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
传染性强: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如共用餐具、亲吻、飞沫),幼儿园、学校等集体环境中易交叉感染。
潜伏性:感染后病毒可在体内潜伏,当儿童免疫力下降(如感冒、疲劳)时,可能再次激活,但通常无明显症状。

儿童感染EB病毒, 有哪些症状
典型症状为“三联征”——发热、咽峡炎 和颈部淋巴结肿大,可伴有肝脾肿大、眼睑水肿、乏力等。这是儿童 EB 病毒感染最常见的显性表现,多见于学龄期儿童(6-15 岁),症状较明显:
发热:体温可达 39-40℃,持续 1-2 周,甚至更长。
咽喉痛:咽部红肿,可能伴有扁桃体分泌物(白色渗出物)。
淋巴结肿大: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触摸无痛或轻微压痛。
肝脾肿大:部分儿童可出现肝脏或脾脏增大(医生触诊或超声检查发现)。
其他表现:
皮疹:少数儿童在发热时出现红色斑丘疹(若误用阿莫西林等抗生素,皮疹可能加重)。
眼睑水肿:晨起时明显,与病毒引起的局部炎症有关。
乏力、食欲下降:病程中精神状态较差,持续 1-2 周。



儿童 EB 病毒感染的诊断
诊断方法:
血清学检查:检测 EB 病毒抗体。
血常规: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超过 10%)是重要提示。
EB 病毒 DNA 检测:通过血液或唾液检测病毒载量,判断感染活性。

治疗原则
轻症无需特殊治疗:以休息、对症处理为主。
避免滥用抗生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病毒感染,阿莫西林等抗生素无效,反而可能诱发皮疹。
重症干预:若出现严重咽喉水肿(影响呼吸)、血小板减少、脑炎等,医生可能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缓解症状。
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等仅在病毒复制活跃的重症病例中短期使用,对潜伏感染无效。


家庭预防与护理
护理要点:让孩子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营养补充核心是 “均衡、易消化、强免疫”。维生素 C:增强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活性,促进抗体合成,减轻病毒引起的氧化损伤。维生素 D: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系统(尤其减少过度炎症反应),研究发现 EB 病毒感染者常存在维生素 D 缺乏。观察症状变化:若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及时就医。
预防措施:
这些「隐形危险行为」要避开!直接亲吻宝宝: 成人可能携带病毒但无症状,唾液接触直接传播.嚼碎食物喂食 :老人常用方式但极危险!病毒通过咀嚼食物进入宝宝体内.共用餐具/水杯 :成人用过的餐具可能残留病毒,婴儿抵抗力弱易感染.对口吹气降温 : 宝宝皮肤/黏膜接触带病毒飞沫,可能引发感染.尝试奶瓶温度 :用嘴试温时唾液残留,病毒通过奶嘴进入宝宝口腔.近距离说话不遮口鼻 :飞沫传播病毒,尤其感冒/口腔溃疡时风险更高.频繁触摸手部/脸部 :宝宝可能吃手,间接将病毒送入体内
培养孩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共用餐具、水杯。
避免让孩子与明显咽痛、发热的感染者密切接触(尤其避免亲吻)。
增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均衡饮食,减少病毒激活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