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阴道炎:家长容易忽视的健康隐患
日常科普
婴幼儿阴道炎:家长容易忽视的健康隐患
婴幼儿阴道炎是发生在婴幼儿(通常指 3-8 岁女童)外阴及阴道的炎症,因婴幼儿生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防御能力弱,是儿科和妇科常见的婴幼儿外阴生殖道疾病,需家长重点关注并科学护理。
为何婴幼儿易患阴道炎?
生理防御弱:婴幼儿外阴皮肤黏膜娇嫩、薄嫩,阴道上皮薄且糖原少,阴道内pH 值偏高(偏碱性),无法抑制细菌生长,易被病原体侵袭。
卫生习惯问题:
尿布 / 纸尿裤更换不及时,尿液、粪便长时间刺激外阴;清洁方式不当(如过度擦拭、用成人洗护用品、清洁时从肛门向尿道方向擦,导致粪便细菌污染外阴);穿紧身、不透气的化纤内裤,导致局部潮湿闷热,滋生细菌。
外界病原体感染:
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共用毛巾、浴盆、衣物、玩具,或家长有阴道炎时交叉感染);玩耍时外阴接触泥土、污水、沙子等,病原体(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或真菌、滴虫)侵入阴道。
异物刺激:婴幼儿好奇心强,可能将小玩具、纸巾、纽扣等塞入,引发刺激和感染。
家长如何早期发现?
日常生活
外阴 / 阴道异常:外阴红肿、充血,阴道口黏膜发红,甚至出现少量分泌物(多为脓性、淡黄色,或伴有异味);
婴幼儿行为异常:因局部瘙痒、疼痛,出现频繁抓挠外阴、哭闹不安,或排尿时哭闹(提示排尿刺激炎症部位);
严重情况:若炎症持续或加重,可能出现外阴皮肤破损、溃疡,或分泌物明显增多、异味加重。
01
处理与护理:家长该怎么做?
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关键!)
发现上述症状后,不要自行给孩子用药,需尽快带孩子到儿科或小儿妇科就诊;
医生会通过检查(如观察外阴、取少量分泌物化验)明确病原体(如细菌、真菌),并根据病因开具婴幼儿专用的药物。
02
居家护理:做好这 5 点,促进恢复
正确清洁:用温水清洗外阴(每日 1-2 次即可,无需过度),清洗时从尿道向肛门方向擦(避免粪便污染),清洗后用柔软毛巾轻轻蘸干(保持干燥);
避免刺激:不使用成人洗护用品(如香皂、沐浴露、妇科洗液),不穿紧身化纤内裤,选择宽松透气的纯棉内裤,且单独清洗(避免与家长衣物混洗);
及时换尿布 / 纸尿裤:婴幼儿排尿、排便后及时更换,避免长时间闷湿;
防止抓挠:若孩子抓挠外阴,可给孩子穿宽松的长裤,或修剪指甲(避免抓伤皮肤加重感染),同时通过玩具转移注意力;
饮食与休息:让孩子多喝水,促进排尿(排尿可冲洗尿道,减少病原体滋生),保证充足休息,增强抵抗力。可通过均衡辅食、针对性食补维生素 A、C、B 族,帮助修复外阴黏膜、提升免疫力,辅助炎症恢复,但核心仍需先就医明确病因,规范治疗。
预防:降低患病风险的 3 个重点
主要防护
01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从小教孩子正确清洁外阴(温水 + 从尿道到肛门擦拭),内裤单独清洗、晒干(避免阴干滋生细菌);
避免孩子穿开裆裤(尤其在公共场合,减少外阴接触污染物的机会)。
02
注意公共卫生:
带孩子去公共泳池、浴室时,自带毛巾、浴盆,避免使用公共物品;
家长若有阴道炎、尿道炎等疾病,需积极治疗,避免与孩子共用毛巾、浴盆、衣物,接触孩子前洗手。
03
关注孩子行为:
玩耍时注意观察孩子,避免孩子将异物塞入阴道;定期检查孩子外阴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干预。玩耍时注意观察孩子,避免孩子将异物塞入阴道;定期检查孩子外阴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干预。